首页 > 新闻 >>正文

同心同行,应对全球环境问题

 路德维希·马克西米利安·慕尼黑大学LMU)与中国人民大学携手,共同探索创造可持续的未来。双方如何借鉴经验、相互学习?Christof Mauch博士教授将为我们娓娓道来。

 

中国公众对“生态”话题的关注度如何?

中国对环境政策和环境研究的关注度日益增长,甚至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。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科研领域,而且覆盖了整个社会层面。政府层面已将建设“生态文明”作为明确目标,虽然还没有人能充分理解其背后的复杂含义。中国国家主席对“生态”一词的使用频率甚至高于“经济”。这其实不足为奇:坐落东北方位的北京是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。早晨出门前,大家首先会查看空气质量指数,就像在欧洲查看天气预报一样。这体现出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,此外,公众讨论的热度也非常高。社会中常常可以听见针对三峡大坝、垃圾焚烧厂等环境问题的讨论。环境问题显然已经深入人心,人们深知必须有所改变,而科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
 “生态”属于跨学科主题,谁对环境知识起到主要贡献作用?

当然,环境问题常常归属于综合性自然科学或技术问题。在中国,人们也十分清楚,只有心理和社会层面发生改变,整个社会才能实现转型。对此,包括环境史在内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将发挥作用。这些学科的影响可能不像工程技术科学那样直接。但人文学科在大学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。可以肯定的是,中国高校的学生和教师正在对环境形成新的态度,这也将对政策产生影响。

当前环境研究主要关注哪些主题?

目前关注的一大主题是“城市”。过去若干年中,中国有千百万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。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如此迅猛的城市化进程。这对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,也传递出双重含意:一方面,城市正处于分崩离析的爆炸边缘;另一方面,城市必须迅速找到可承受的解决方案。因此,目前最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是:未来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的?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,中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,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。例如,所谓的“生态城市”,有些尝试尽可能保障经济效益,另一些则尝试尽可能保护自然与环境。这是十分令人着迷的研究领域。

中国的城市化现象与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?

中国面临的挑战尤其大,因为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。中国的国土面积与美国相当,但人口却是美国的四倍,由此产生了巨大的人口压力。此外,中国的环境条件也很复杂:北方地区气候干燥,气候变化在该地区引发了荒漠化问题。还有因降水过多引发的气候问题和自然灾害,即所谓的“水灾”,主要波及中国南方地区。降水过多和过少的综合作用将引发一系列具体问题,与环境有直接关联,同时规模比世界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大。

  中国有哪些积极因素?

我认为,中国拥有巨大机遇。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实验室,拥有一种“试错”的政策。中国可以在中央层面做出迅速反应,这意味着可以去尝试其他国家无法大规模尝试的举措。中国可以建立上万个气象站,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厂,尝试多种多样的城市类型。例如,有人说:“我们建设二十个所谓的‘海绵城市’,观察每个城市是如何解决自身排水问题的。”当然,并非所有尝试都会奏效,但中国确实享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可能性。这些实验探索结出了哪些果实?可再生能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:目前,中国拥有全球太阳能领域近半的工作岗位,风能领域已经超过一半。

这与德国的情况有什么不同?

如果我们想在德国做点什么,通常耗时很长,需要经过不计其数的报告鉴定,最后可能反而一事无成。在中国则恰恰相反。人们首先会在实践中尝试,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哪些做法可能效果欠佳。我想双方可以形成良好互补,德国人可以从中国人身上学习行动的速度,而中国人则可能从德国的审慎文化中获益良多。

作为蕾切尔·卡森中心(Rachel Carson Center)的主任,相信您对以上差异感受颇深。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有哪些呢?

蕾切尔·卡森中心是全球最大的环境人文学研究中心,隶属于慕尼黑大学。慕尼黑大学在德国大学排行中位列第一。卡森中心的最大特色在于我们非常国际化,跨学科性极强。这对于解决环境问题非常重要,因为环境问题不会为国界所限,且需要跨学科合作才能解决。

这种国际定位也体现在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多年合作中。这一合作最初是如何促成的?

卡森中心的教授来自世界各地。穿过中心走廊,您会看见来自除南极洲以外所有大洲的学者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中心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,包括复旦大学、北京大学,尤其是人民大学。在这些学者中,不少人决定在北京的人民大学成立一所中心,与我们中心的定位类似。他们中有三位,即卡森中心的三位校友,后来成为了中心主任。

合作双方有什么收获?

十年或二十年前,西方的学者们对中国的学术界知之甚少,反之亦然。双方之间几乎没有交流。今天,我们与北京的伙伴大学紧密合作。这种合作增进了双方对不同文化的理解,同时认识到摆在双方面前的其实是同样的挑战。我们不仅对学术刊物进行互译并共同出版,也真正增强了相互理解。

最后能否请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卡森中心的最新项目?

目前,我们正在就人民大学创立的一本期刊开展合作。总体而言,我们关注的主题既具有高度现实意义,也需要来自历史视角的解读,例如自然灾害、城乡关系等。在我们看来,放眼未来之时也不能忘记追本溯源。绝大多数在这里一同工作的同事们都是环境历史学家,而历史学家在这方面拥有显著优势。通过回顾历史,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过去人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,为何能成功解决。回顾历史向我们揭示,未来之旅将通往何方。

人物简介:

Christof Mauch博士教授,慕尼黑大学美洲文化史和跨大西洋研究教授,雷切尔-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主任,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教授。其研究重点包括跨大西洋和比较文化史、城市史和环境史。

 

中国都市网:中国都市营销门户!(通过我们让您的信息快速传播到互联网,传遍全国!)

资讯标签:

分享到